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提问题是人的天性,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创造的萌芽,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古希腊大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十分强调在教学中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他在教学中从不直接向学生陈述知识或传授知识,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认识真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内部似乎没有矛盾的地方或学生认识上有矛盾的地方或理论与实际似乎矛盾的地方,巧妙设疑,让学生产生怀疑或惊奇感,促使他们的情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变怀疑为动力,化惊奇为探索。从方法上看,可以正问或反问、直问或曲问。例如我在讲“一国两制”时,故意把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混为一谈,使得大部分学生疑惑,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自己主动地看课本找答案,最终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我再加以点拨。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达到了大纲的教学要求.
5.精练精讲,以练育思
练习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化,从而进一步构建起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注重练习并不是搞“题海”战术,做大量低层次识记性的练习只会堵塞学生的思维,抑制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表明,广泛挖掘题源,通过变式、重构等方式设计一些具有较强思考余地和较高训练价值的题目,是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讲“基本国情(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时,我以身边的实例、时政新闻为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出多角度的题目,既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思考,又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会分析、解答,最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6.抒情阐理、激情促思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了人的激情、心境、热情等等,这也是我们现在强调情商的原因。因此,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必然会伴有情感因素。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不仅是政治课培养的目标,而且是学生感知、理解、接受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动力系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则思发。由此,经常性地激发学生情感,以境育情, 以情引思,对于启迪思维,提高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激发情感时,教师应情绪饱满,激情洋溢,随教学内容的需要,情感调控有度,该喜则喜,当怒则怒,或高亢激昂,或如泣如诉,把学生激情的波涛推向高潮,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思想的升华。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课前播放香港、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录象。上课时,同学们仍沉浸在观看政权交接仪式的激动气氛之中,我怀着同样的心情大步走上讲台,动情地大声问道:“同学们,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冉冉升起,华夏儿女一片欢腾,这一情景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明我国从今天起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港、澳政权的顺利交接说明了什么?”学生答:“祖国的强盛!”然后,我进一步激发道:“今日港澳的回归,说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更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那么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这一及时的提问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看书、讨论,在激情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7.学以致用、以用促思
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争个好分数,排个好名次。学习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去分析和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并解决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理论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行动的指南。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更容易被理解,更有活力,更有威力。所以教师讲解理论既要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要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思考、解决现实问题,指导自己的行动。比如讲授初三《思政》"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框题,我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香港记者到广东顺德采访一位老农,记者问:"您说社会主义制度好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好?"老农不假思索、巧妙地反问,"您说现在的政策是资本主义制度,那就资本主义制度好;是社会主义制度,那就社会主义制度好。"然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很明显,就是现在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当然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好。进而要求学生支持、拥护改革开放,并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中去。象这样的例子,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教要联系实际,学同样要联系实际,只有联系实际地去学,才能提高学生素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教了《思政》第三册“依法保护环境”、第五册“基本国情”“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后,组织学生对全市的化工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化工企业存在的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等,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思维启迪方法和训练形式仅仅是研究思维问题的两个方面,它还涉及到学生的知识基础、解题技巧以及学习习惯等因素,值得我们深刻、全面地探究。
- ·上一篇:适应新课程要求 探究开放性教学
-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合作学习初探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 › 新的标准 新的题型------解读2017年新课程标准实验区语文中...
- › 新课程标准下的合作学习初探
- ›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关分类
政治教学反思 推荐
- · 九年级思想政治趣味案例五则
- · 思想政治课教学媒体应用艺术
- · 我的朝鲜核危机观
- · 运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 开展思想政治
- · 一堂思想品德课的启示
- · 论文化全球化对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其
- · 谈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 · 谈政治课教学中的“生活化”
- · 2017学年度下学期初三政治复习计划
- · 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化政治课堂
- · 谈政治试题解题方法
- · 改革政治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 ·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探讨
- ·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
- ·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 · 对学生政治思维能力的培养
- · 政治课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感受
- ·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 · 树立新课程理念,抓好中学政治课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