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与评析

“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与评析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109次  栏目:物理教学反思


( 5 )将上面两个实验结合起来考虑,我们发现都是水上方的压强无法确定,那么,如果我们想办法让水上方的压强为零(这样容器顶不会对水产生压强),也不让水的上方有气体(这样就没有气体压强作用在水的上方),于是,只要我们测出水柱的高,算出水柱的压强,我们就能得到大气压强。 

( 6 )我们遇到新问题是,当我们试图把装水的容器上方抽成真空时,水面在不断地向上升,为了让水不接触容器顶,容器得不断地加长(放录像:抽出管中的空气时,可以把水抽到高达 10 m以上)。显然,用这种方法来测大气压强必须要有足够长的管子和足够高的空间。在新的问题面前,我们考虑到在这样的装置下,大气压强等于液体的压强,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高度和密度有关。在大气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换用密度较大的液体,液体的高度应该会按比例降低。于是我们考虑把水换成水银,发现当水银上方抽成真空时,水银柱的高度不到 1 m,这证明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另外,考虑到使用抽气机把液面上方的空气抽成真空既不方便,也不好实现,我们想到,先把一段长 1m 左右的玻璃管内装满水银,再将其倒置于水银槽内,这样,当管内水银面下降时,上方自然成为真空(如图 1 所示,图略)。这样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最早是由托里拆利设计的,所以把这样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叫做托里拆利实验。 

5. 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 7 (教师做该实验)第一步:规范操作托里拆利实验全过程,得出此时此地的大气压强的值。第二步:倾斜玻璃管,让学生读出水银柱的竖直高度;第三步:换用不同的内径的玻璃管做该实验,让学生读出所测大气压强的值。 

分析实验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液面的高度差与玻璃管内径的粗细、玻璃管是否倾斜无关。根据所测得的数值计算出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强的值,并让学生了解在标准状况下,大气压强可支持 760 mm Hg ,此时对应的大气压强的值是 1.01 × 105P a。 

6. 讨论与练习 

讨论 1 大气压强这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 ? 

讨论 2 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抓住管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是空的 ? 是有水,但不满 ? 还是充满水 ? 为什么 ? 

练习 1 、课本第 131 面 1 、 2 题。 

练习 2 、如图 ( 图略 ) 所示是托里拆利实验的示意图,已知当时的大气压等于 760 mm Hg 产生的压强,则 A 点的压强、 B 点的压强、 C 点的压强分别是多少 ? 

7.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 1 )通过实验确定大气有压强;( 2 )托里拆利实验是历史上首次测定大气压强的著名实验;( 3 )在标准状况下,测出的大气压强与 760 mm Hg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专家点评:王建国 

一、本文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在整节课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作者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改进实验装置,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最后得出了与托里拆利实验相近甚至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方法,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探索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兴趣。 

二、作者清楚地认识到物理教学的基础是实验,新课的引入、重点的讲授、难点的突破均是构建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的,这是本文的亮点之一。 

三、作者巧妙的采用了对比方法,“空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完成了知识能力的迁移,但同时又提醒学生,切记不能不经过分析论证随意迁移,过渡自然贴切。 

四、作者在教学中敢于也善于改革创新,在介绍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时,一反常规,在缜密分析的引导下,从无法到有法,由难办到易办,再由复杂到简单,尽可能减少非必要因素的干扰,最终创造一个环境,自然而然地将实验对象和操作过程理想化,以暴露事物的真相。这种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对学习科学理论、培养科学素质是极为有益的,这又是本文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学反思《“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与评析》一

上一页  [1] [2] 

,“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与评析

《“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与评析》相关文章

tag: 教学  大气   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物理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