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

12-20 17:45:23  浏览次数:526次  栏目: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更多精品来源自www.nx899.com海量教案
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对人的关怀和培养,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相比,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应随之改变,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把教育过程作为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和授课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注重以学生发展为前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下面我就在使用教材和课堂教学形式两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选入教材的课文,不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作为阅历尚浅的初中生,不可能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全方位理解接受,语文也就成了一门遗憾的学科。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但反过来,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留下较大的空间,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学习。扼杀思维的“满堂灌”固然不行,肤浅作秀的“满堂问”也毫无裨益,只有课堂上学生尽情诵读、尽心品味,教师相机点拨,才能收到实效。问题是,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每课有得。在教学中,我按新课程的思想,在教材的处理上作了一些尝试。 一、打破常规,重新寻找教学的“抓手”,给学生留出时间。一篇文章如果你不按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学,就得重新寻找教学的“抓手”,把文章的内容重新整合。整合之后,教学既有较大的涵盖性,又更加精炼简洁,节约大量时间,收到良好效果。在进行鲁迅小说《故乡》的教学时,我就在教材取舍上作了一些尝试,觉得效果甚好。这篇课文如果从线性角度教,就是通过“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逐段分析;按板块结构教,通过情节、环境、人物、语言等分析。这两种教法各有其长处,却有共同的弊端,难得激活思维,教师所用的时间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我教这篇课文就找了一个新“抓手”。在学生反复阅读基础上围绕“辛苦麻木”设计问题,将课文串起来。①“辛苦麻木”生活是指哪个时期的闰土?②与少年闰土比,中年闰土从哪些具体方面表现出“辛苦麻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少年“小英雄”与中年“木偶人”的形象)③中年闰土有没有认识到他生活辛苦的原因?他为什么给儿子取名“水生”?在“迅哥儿”搬家时,他为什么单选了香炉和烛台?④“我”对闰土的生活方式,持什么态度?这些问题的设计,全围绕“辛苦麻木”展开,既能涉及人物分析、主题理解,同时大大减少了老师在课堂上所占的时间,从而把时间留给学生。   当然,找准新的“抓手”很不容易,需广泛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再创造,但找准新的突破口后,就省去了教师串讲的时间,使学生有充分时间,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留出空白,让学生满怀兴趣地驰骋自己的思维。   留给学生细心品味、合作探索的时间,是新教材处理的一个原则。但是,教师更主要的目标,是将学生扶上马,向更广阔的空间驰骋,激发学生自学、甚至终身学习的热情。作为语文课,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留出学习的空间,让他们积极实践、探索。 《最后一课》是一篇外国小说,教读这一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肯定是重点内容。笔者在教此课时,从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中选择了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中,只选择了心理描写来分析。设计程序如下:①朗读课文,找出小说的主要人物;②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词:吃惊、诧异、难过、懊悔;③就以上四个关键词,反复推敲、品味;④学生分析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方法:语言、神态、动作。 我认为,这样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整个教学较有深度。分析心理描写,给学生分析语言、动作神态提供了范例,而教学中留足了学习的空间,由消化而探究而创新,学生兴趣浓厚,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有新的理念,而新理念需借助于具体的手段来实施,给学生留出学习时间,留出创新的空间,是语文教学使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勃发的重要方式。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讲,学生学,课堂是教师的演讲台,优秀的教师就是善于侃侃而谈,不在意学生,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被扼杀。而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 引导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兴奋得多。比如在讲《竹影》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题目:1有关竹的诗句、画和文学作品 2 由竹你能想到什么 3竹的精神 4 儿时玩的游戏 。 确定这几个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之后,我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有的跑到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当我在讲《竹影》这节课时,当问到以上内容时,广博的资料,丰富的想像,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和老师大开眼界,学生在课堂上大显身手 ,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强了信心 我想: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必须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找一些内容丰富,适合探究的文章,试着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就好上了。 二、进行小组合作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班有48名学生,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教师“一对几十”的面对面授课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八个小组,每组六人。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六个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学习小组。我以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教师中心”、居高临下,变为以学生为本,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以前学生们不爱学文言文,普遍以为枯燥乏味。在《童趣》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我又一次采取了小组学习这种方式。课上,学生按最近的座位将六张桌子对在一起,相对而坐,每组指派一个负责人(主要负责组织讨论和纪律提醒)。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学习。首先,我要求学生将本课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虚词“之、其、如、为”的所有句子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这几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的具体含义,共同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这几个词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热烈地进行讨论。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他们没有放掉老师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讨,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在这期间,我所做的,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最后时间,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文言文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研究表明,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困难来自他们过重的学习压力。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虽然小组合作这种方式看似效率不高学生们进行讨论当然要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花费时间多,但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比老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要好得多。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主动探究的学习的空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我将在今后的教学生涯里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在探究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改的大路上努力前行。

更多精品来源自www.nx899.com海量教案

,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相关文章

tag: 教学  如何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模板,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范文,教学计划 -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