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高中文言文(二)

如何学好高中文言文(二)

12-20 17:25:36  浏览次数:159次  栏目:学习方法大全


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尤其如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由一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自己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等到过了一年半载,就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
积累离不开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重点即是实词、虚词、句式等。
一、掌握实词的意义重大。
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②音近形似。如: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③音同形异。如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④音近形异。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2.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3.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 
又安敢毒焉(怨恨) / 呼嘘毒疠(有毒的) / 赋敛之毒(毒害) 
4.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屏障中抚尺一下。(下:名作动,敲、打)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原指干肉,名词,这里是“使……成干肉”)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美丽”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二、掌握虚词的用法是个难点。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2000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3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把握文言句式。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
1.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有些虚词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1) 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2) 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3) 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三、文言中的句式
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和省略句式。
判断句式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被动句式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1)借助“见”、“于”、“见……于”来表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2)借助“为”、“为……所”来表示。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3)借助于“受”来表示。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4)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断定。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句中的“举”即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

[1] [2] [3]  下一页

,如何学好高中文言文(二)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