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宋词两首
11、宋词两首
分析: 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 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 胄之冒进。
四十三年(9),望中犹记,烽火(1)扬州路。
还记得四十三年前,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的战火。
分析: 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 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 神鸦 社鼓(2)!
哪堪
www.nx899.com 如今 是 抢食的 咚咚的
可堪: 哪堪,(堪: 能)怎么能。回首: 回头看。
分析: 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 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 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3)
现在凭谁去问 饭量还好吗
分析: 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 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 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下阙: 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小结:
用典巧妙、贴切:
全词自始自终几乎全在用典使事中展开。首先,这些典故含意丰富,蕴藉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明确性、针对性及和谐的统一性,融注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作者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 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用典而不被典所缚,句句怀古,句句不离现实,在历史的波涛中翻卷着时代的风云,使事事更为精辟,抒情益见慷慨。其次,这些典故用得很巧妙,体现了作者的才气与学识,上下几千年,人物五六个,但是作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处理妥贴有序。借用典故以增加词的容量,扩大词的表现力,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辛弃疾对词的重大贡献。
中心思想: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及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作业:
[思考和练习]: 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
,11、宋词两首
- ·上一篇: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第二课时)
- ·下一篇:语文免费教学案-雷雨(节选)
相关分类
高三语文教案 推荐
- · 16、张衡传
- · 5、娘 子 关 前
- · 12、宋词两首
- · 《慢慢走,欣赏啊》教参[苏教版]
- · 语文免费教学案-齐桓晋文之事
- · 将进酒
- · 变形记
- · 4、威 尼 斯
- · 语文免费教学案-杜甫律诗五首
- · 其他免费教学案-扩展语句例说
- · 语文免费教学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 · 语文免费教学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
- · 10.变形记
- · 大堰河,我的保姆
- · 文学和出汗
- · 内蒙访古分析
- · 《守财奴》免费教学案
- · 荆轲刺秦王免费教学案
- ·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 《错误》解读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