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12-20 17:39:02  浏览次数:691次  栏目:高三语文教案

  作家们热衷于表现异族形象,并不单纯为了志异猎奇,常常有深刻的思想动机和文化背景。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中的异族想象受作家所在国整体社会想象力的制约,而这种社会想象力不是统一的。当作家依据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现异族,就会对异族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当作家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异族,向本国社会秩序提出质疑并试图对其进行颠覆时,异族形象就成了他的乌托邦。我们可以从夏多布里昂、吉卜林作品中的异族形象看到作家的自我优越感,而伏尔泰的(老实人)批判本国文明的腐朽和堕落,把理想寄托在异域文明上。
  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西方文学中异族想象的两种模式深刻影响了后发国家文学对自我民族的表现。刘禾在她的研究中证实,启蒙话语与西方传教士炮制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如亚瑟·斯密斯的《中国人气质》,英国人麦多士的《中国人及其叛乱》等著作,都热衷于归纳所谓中国的国民性。几十种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概括,帮助西方人建立起其种族和文化优势,也决定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自我民族取负面认识(22)。中国的文化守成主义者同样受到西方文学中的异族乌托邦激励,并在文学中找到了诗意的民族形象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与沈从文的《边城》来一个对比,也许对二者之间的互文关系认识得更清楚一些。在赛珍珠《大地》的第一个中译本出版后数月(23),沈从文开始写他城)。《大地》一扫西方作家描写中国现实生活时惯用的贬损态度,塑造了崭新的中国形象,被公认为是"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24)。《大地》三部曲表现的是与大地和解的主题。作者显然欣赏宗法制度下中国农民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生活方式,赋予那种生活方式以无限的诗意。她反对中国社会踏上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在第二部中,把向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国描述成军阀割据,战乱不已。这与中国五四启蒙文学的主旋律相悖,迎合的是其本民族近代以来,在海外扩张中形成的对落后民族的浪漫幻想。而且,作为美国作家,中国形象始终是作为他者来处理的,她的本民族意识在小说的艺术构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她对中国习俗的浓厚兴趣:小说第一部情节的推动,基本上是一连串仪式和礼数的展开,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潜在的读者是西方人)主人公如何平生第一次洗澡,如何娶亲,怎样喝茶,多子多福的意识;染红鸡蛋,买地的冲动等等。人物的每一个行动,叙述人都把它处理成亘古如斯的习惯和风俗,并格外指点出来。赛珍珠在给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说:"(几年前的中国小说)整个格调有些暗淡,并且不符合中国的实情。今天的文学和艺术中,这些东西仍然不少,然而健康的东西逐渐产生了,它们描写普通人在自己国土上平凡而坚毅的生活。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人民。他们发现在农村小镇,小村庄里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所幸的是还保持着自己的特点,未曾被那个曾经使他们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健康起来的现代主义所侵蚀。……这真是新的发现,那么迷人而富有幽默感……总之,它是纯粹中国式的。"(25)这番话是理解她作品中中国形象的很好注脚,且与《边城》中的中国形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没有具体证据显示沈从文读过(大地》并受其直接影响,但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背景,蕴涵了西方文学中有关东方的想象对沈从文施加影响的必然性。

www.nx899.com

相承的现代文学的牧歌传统也没有受到重视。斗转星移,随着中国文学的世界化进程加速,一个民族越来越渴望向世界描绘自我形象,《边城》和现代文学中的牧歌传统或许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②⑦⑩引文见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1935年6月《文学季刊》2卷3期。
  ③汪伟《读<边城>》,1934年6月7日《北平晨报·学园》。
  ④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162页,176页。
  ⑤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619页。
  ⑥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见《沈从文文集》11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45页。
  ⑧王润华《论沈从文〈边城〉的结构、象征及对比手法》,见《从司空图到沈从文》,学林出版1989年版,161页。
  ⑨参阅《简明大英百科全书》"elegy"辞条,台湾中华书局1989年版。
  (11)请参考拙作《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文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
  (12)艾恺(GuyS.Ail~o)《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页。
  (13)有关沈从文创作中的苗族问题,详细论述请参阅拙文《沈从文对苗族文化的多重阐释与消解》,载《二十一世纪》(香港)1994年10号。
  (14)(15)见《沈从文文集》12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157页、159页。
  (16)《沈从文文集》6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72页。
  (17)见方长安《论〈边城〉叙述者性格及其功能》,载《吉首大学学报》1997年3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相关文章

tag: 中国   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大全,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