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免费教学案-免费教学案《故都的秋》

语文免费教学案-免费教学案《故都的秋》

12-20 17:39:02  浏览次数:492次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七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八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九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分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一问: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二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 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 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三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问: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

www.nx899.com

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六、能力迁移训练
  练习:
  以夏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具体做法:
  当堂做。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通过实物投影仪投放出来,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上一页  [1] [2] 

,语文免费教学案-免费教学案《故都的秋》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