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免费教学案

《师说》免费教学案

12-20 17:40:50  浏览次数:374次  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A.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教师备注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B.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⑤分析第四段
    提问:a.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b.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a.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b.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2.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课堂训练
    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师说》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为师的作用:传道  受业  解惑
    古圣人从师而问
    古 今众人耻学于师 
    之 不从师 师道不传 爱其子择师教之
    学 从师的必要: 于其身则耻师焉 师道之不
    者 惑终不解 欲人无惑难 复可知 不拘于时
    必 技艺人不耻相师 
    有 士大夫曰师而笑 能行古道

www.nx899.com

    师 行:孔子师郯 弟子不必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 圣人无常师 子之徒 不如师
    师之所存 言:三人行必 师不必贤
    有我师 于弟子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孙昌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治所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现在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
    (选自《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二、古文运动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同上)  
    三、韩愈的文学主张
    1.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
    2.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
    3.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送陈秀才彤序》)
    4.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答刘正夫书》)
    5.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
    6.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荆潭唱和诗序》)
    四、补充注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汉书?儒林传》说:“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汉代治经学必有师承,各以家法教授。

www.nx899.com

如孔安国治古文《尚书》传都尉朝,都尉朝传庸生,庸生传胡常,胡常传徐敖;田何治《易经》传丁宽,丁宽传田王孙,田王孙传施雠、孟喜、梁丘贺。学生必须严守老师的解说,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立异端杂说。如治《易经》的孟喜得到一本《易》家有关阴阳灾变的书,谎称是他的老师田王孙死时枕在他的膝上独自传给他的,他的同学梁丘贺揭露说,他们的老师田王孙死在施雠处,那时孟喜已经回老家了,不可能从老师手中得到这部书。皇帝听说孟喜改变师法,就不任用他当经学博士。
    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师说》免费教学案

《《师说》免费教学案》相关文章

tag: 教学   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大全,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