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条人际交往心理学

三十七条人际交往心理学

06-07 10:45:20  浏览次数:619次  栏目:社交礼仪
标签:女性社交礼仪培训,职场礼仪用语,, 三十七条人际交往心理学,http://www.nx899.com

十八,         态度形成的过程3个,1,股从个体迫于某种压力,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是态度形成的起始阶段,2,同化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情境的一种自愿的调试,从内心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3,内化是态度形成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把自己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性冲动态度

十九,         态度转变的原因,内因3个,个人认知体系的调整导致态度变化,个人性格结构的改变而导致态度改变,期待他人合作支持而导致态度改变,外因7个,由于群体态度的影响/环境条件改变而导致态度转变/赏惩罚的缘故/交往一方形象的改变导致另一方的/信息沟通影响/逆反心里的影响/角色改变带来的态度改变,

二十,         态度转变的方法,5个,参与活动法(要求人们参与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登门拜访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团体规定法(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全面宣传法(既要进行积极方面地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这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信息沟通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个体进行信息传递,二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递)

 

二十一,  睡眠者效应,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的效应。产生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与信息沟通者分离开,而且人们遗忘沟通者比遗忘沟通内容快一些。

二十二,  在社会心理学上,沟通者使得不可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更为极端称为同化效应,产生同化效应的观点范围称为听众的接受幅度,它包括个体认为可容纳的观点,以及他认为以采纳的观点,把会产生对比效应的观点范围称为听众的拒绝幅度,

二十三,  人际吸引:又叫人际魅力,是指个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有的积极态度,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特殊形式。

二十四,  得失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问题:在人际关系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与先讲坏话后慢慢改成讲好话的情形,哪种更吸引人?

二十五,  为什么邻近性能产生喜欢?     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影响人际吸引的现象称为接近性。在通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越便于交往,易于形成稳定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交往初期,邻近性因素起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常是从距离较近的人开始建立各种关系的。由于距离邻近,接触机会多,彼此容易熟悉。高频率的接触促进了人际吸引力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说这种促进作用有两个方面:首先,邻近可以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熟悉,是友谊产生的前提之一,(认知因素的作用);其次,邻近与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相关,邻近性会产生对继续友好相处的期望,(报酬因素的作用)。

二十六,  为什么漂亮的人受人欢迎?   1.美的需要是人类的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人的天性;2.是学习的结果,人们从各个环境中都能学到“漂亮的人值得爱”的道理;3.是由此及彼推断的结果,欣赏漂亮的人在认识上往往认为美貌之人必然具有其他许多方面的优秀属性;4.人还常常以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觉得荣耀和光彩。

二十七,  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1.社会两难情景,指的是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利益,但可能导致集体利益损失这样一种情景;2.囚徒两难情景。

二十八,  有关合作形成的一个理论是“权力理论”,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合作分布为:  1.A=B=C  2.A>(B+C)  3.A<(B+C)      科默利达和切科夫(1973年)提出了一个“合作的协商理论”,其指出,合作中每一个成员有着最大的期望结果,最小的期望结果和最可能的期望结果。   对于合作中权力最大的一方来说,最大的期望结果是公平(按照权重来分配),最小的期望结果是平均(分所得一半)。

二十九,  人际冲突的含义:   是指人际环境中个体或一部分人试图满足自身需要而使另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受到挫折时的社会心理现象。

三十,         需要的冲突和动机的冲突    1.双趋式动机冲突;2.双避式动机冲突

三十一,  避免处理人际冲突的不正确方式:1.冲突周围的人都出现唯唯诺诺的倾向;2.简单地把人际冲突、意见分歧与不忠诚和背叛等同起来;3.不加分析,对冲突一概予以平息;4.粉饰太平,制造和谐合作的假象;5.对矛盾冲突的双方采取不同的解释;6.为增强个人影响和消弱他人地位而故意扩大冲突。

三十二,  交际障碍的归因   1.年龄差异:年龄之所以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是因为年龄的差异带来生理机能、心理特征、社会地位和生活经验的不同;2.文化差异:文化这一障碍主要是指由于语言、社会习俗、宗教、价值观的差异带来的交往障碍;3.性别差异: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差异,使男女两性在生活观念、兴趣、爱好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方面不同;4.职业差异:职业分工使人们长期局限在特定的社会领域,限制了交往对象,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有自己独特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导致不同行业间有偏见;5.阶层差异:阶层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任的角色的总称;6.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说,科学文化水平相近,知识层次相同的人,更乐于或容易建立人际关系。

三十三,  不良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   (一)自我为中心: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在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1.表现:因过分关注自身症状容易导致疑病;看问题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与他人交往时只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不替别人考虑。2.克服:首先应该把生活精力投向自我以外的学习、生活、人际、爱好等方面,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其次,要学会接受批评,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最后,平等交往是改善人际关系必须遵守的准则。(二)羞怯心理形成的原因:第一种类型叫气质性羞怯,属于典型抑郁质的人,神经活动比较敏感,外界刺激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喜欢安静的环境,回避刺激;第二种叫认识性羞怯,这种人原本不怕羞,多半性格开朗,交往积极主动,只是由于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某种挫折,从而变得胆怯怕事,担心类似的挫折再度发生。(三)世故:是指人际交往中不真诚、不可靠、见风使舵、圆滑势利和虚情假意的心理现象,表现:第一种是披纱型,这种人信奉社会复杂,什么人都不可靠;第二种是反羞型,这种人与人交往时心理反差很大,交往的热情同与自己有用的程度成正比;第三种是变色型,这种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投其所好,八面玲珑;第四种是哈哈型,这种人凡事不讲原则,迁就随和,奉行中庸,逢事便“哈哈”一笑了之。克服:要摈弃世故心理,首先应信任朋友,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其次,对他人的评价不要总是用肯定和赞扬的口吻,不要总是讲究什么委婉,有时应直截了当地表达你的情绪,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境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三十七条人际交往心理学

《三十七条人际交往心理学》相关文章

tag: 社交礼仪,女性社交礼仪培训,职场礼仪用语,,生活常识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维修教程_空调维修教程_知识分享_理财知识_开网店知识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