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与《春风沉醉的晚上》比较

《伊豆的舞女》与《春风沉醉的晚上》比较

12-20 17:08:47  浏览次数:145次  栏目:读后感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与陈二妹的相交是从“我”搬到贫民窟里一间小小的房间时开始的,生活的窘迫使得“我们”不得不共同分享本来就只有猫额大小的房间,成为了邻居。二妹每天下班必从“我”房间经过,“我们”之间的了解便从这里开始,一切都顺其自然。她看到“我”简陋的家当,感觉“我”是和她一样的可怜人,因此和“我”很快地交熟起来,对“我”抱以真切的关心。而“我”第一眼便觉得二妹是个可怜人,因为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可怜的”影子,此时的“我”正承受着经济的苦闷,四处颠沛流离。“她是不想做工而工作要强迫她做,我是想找一点工作,终于找不到”。这样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情在“我”和二妹心中萌生,它不但拉近了“我们”之间心灵沟通的距离,而且促成了“我们”之间情感的进一步萌芽。
     虽然“我们”生活在经济重压之下,但是彼此得到的微薄的收入,却不曾忘记为对方买些吃食,一同分享,这份关心和照顾,使得原本压抑、悲凉的生活平添了几分欢乐和惬意,为浓重的“黑暗”绘上了一抹淡淡的亮色。这是他们之间萌动情感的发展和外化。然而,就在“我”不禁想要拥抱她的时候,内心的理性却命令“我”莫在作孽,切莫让如此纯洁的处女毒杀在“我”的手中,更称自己是“恶魔”。于是,“我”和二妹之间的情感始终保持着一种幽微的情思,似有似无,似幻似真。这样的表达手法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学含蓄、婉约的风格,仿佛在文章外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留给读者以较大的想象空间,达到欲说还休的表现效果。类似的创作手法在现代文学史上广受推崇,这表明中国文学长期以来继承和发展着东方文学美的特质。
     全文依如《伊豆的舞女》一般没有直白的爱情表露,有的只是“我”和二妹之间温情的相处。作者反复用二妹“深深的看我一眼”表现对“我”的关心和好奇。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眼神中流露的情感恰恰是人内心感情的表露。由此,作者一再强调二妹的深邃的目光,其深意不言而喻。
     两篇作品在意境描写中都着力表现含蓄、温和、婉约的写作风格,无论是在人物情感的表达,还是在作品的结尾都无一例外的将这份意境恰倒好处地融会到作品中去,使作品呈现出东方文学特有的美。这一意境的构造和两位作家所处的创作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自古就是东方文学发展的源泉之一,日本的文学发展史并不长,但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甚多。两国作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都会沾染东方文学的传统创作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日中两国文学家在不断的实践中将这一特质发扬光大,从而使东方文学含蓄的风格得以长久的保持下来。
     没有炙热,没有浓烈,只有恬淡的感动。作品的结局,给文章勾勒出一种忧郁、悲伤的感情基调,牵动着读者的心弦,留下了长久的回味和无限的遐想。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形容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相同的主题
     《伊豆的舞女》和《春风沉醉的晚上》分别塑造了两位地位低微,生活穷苦的女性形象,而作者在她们身上同时又赋予了纯洁、善良、体贴入微的美好品质。在“我”的内心孤独、忧郁、彷徨的时候,她们的关心、真诚和纯洁深深打动了“我”,温暖和慰藉着“我”的心灵。然而她们所生活的社会对于这些“美好”视而不见。她们用真诚的心去关心、体贴别人的时候,自己得到的往往只是欺凌和轻蔑。
     《伊豆的舞女》中,一路上舞女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不时温暖着“我”的心,帮“我”摆坐垫,为“我”取拐杖,蹲着掸去“我”裤脚的灰尘。特别是当“我”听到舞女对同伴说“是个好人”的时候,“我”本人更加因这份纯真和坦率而感觉到自己是个好人。正如文中所说“我已经二十岁了,再三严格自省,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我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才到伊豆来旅行的。因此,有人根据社会上的一般看法,认为我是个好人,我真是感激不尽。”www.nx899.com
     然而“我”却几次亲眼目睹这品性善良的舞女因为没有社会地位,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处处受人歧视。用茶馆老板娘的话说:“那种人谁知道会住在哪里呢,少爷。什么今天晚上,哪有固定住处的呦。哪儿有客人,就住在哪儿呗”。旅馆的老板娘还告诫“我”请艺人吃饭是“白花钱”,言语中流露出无限的轻蔑和鄙夷的态度。旅途中,每个村庄的入口都竖立着“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入村”的牌子,宣告她们是不受欢迎的人。
     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们也同样可以感觉到社会人情的淡漠。文中一开始便说明“因为失业的结果,我的寓所迁移了三处”。在原本简陋不堪的房里,忍受着种种逼迫,终于“我”卖掉了所有的器具,只带着一堆书和画架搬到了贫民窟里的一间小小的房间,与女工陈二妹成了邻居。当她看到“我”每日“深夜游行”,担心“我”走上歧途,发不义之财,偶尔相见“她深深地看我一眼,她的黑晶晶,水汪汪的眼睛里,似乎是满含着责备我规劝我的意思。”
     陈二妹是N烟厂的女工,每日超时的工作量,却只有微薄的收入,还要防备管理人的戏弄。她父亲刚刚去世,母亲下落不明,独自居住在一间租来的房间里,工作繁重而单调,每月的收入也仅仅够付房租。她每次聊天时想到自己的悲惨命运就禁不住潸然泪下。她多次劝说“我”不要吃烟,特别是不要吃她厂子里做的烟,言语间流露出对烟厂无比的愤恨,这些足够向我们说明烟厂对工人的残酷压榨和欺辱。
     两位作家塑造的薰子和陈二妹的形象都属于生活窘迫,地位卑微的社会阶层,在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忍受着别人的蔑视和欺凌。在与薰子和陈二妹的相处中,“我”分别目睹了她们低人一等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生活处境,使我们之间架起一道心灵沟通的桥梁,更加激起“我”对她们深切的同情和爱怜。尽管她们承受着生活的种种磨难,却依然保持着最质朴、最富人性的爱。她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关心、照顾着身边的人,用纯洁真诚的心灵感染着身边的人。两位作家均以“我”为视角,通过对薰子和陈二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引领我们去体会她们身上的这种朴素的情感。《伊豆的舞女》和《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约而同地歌颂和赞美了劳苦大众的美丽心灵。
     我们可以说,两部作品之所以在以上两个方面有着近似的地方,与作家个人的情感需求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如前文所说,两位作家在创作之时都处于人生的低潮期,承受着来自社会和自身的巨大压力,对渺茫不可知前途的惶惑、寻觅、苦闷使他们从心底爆发出渴望关怀、渴望爱情的呼声。郁达夫曾经很愤慨的说道:“可怜我自小就受到了社会的虐待,到了今日,还不敢信这尘世里有一个善人。所以我与人相遇的时候,总不忘警戒,因为我被世人欺得太甚了。”我想这句话也不妨借来描述川端康成当时的心境。他们需要生命中出现一缕能够温暖心灵的阳光,期待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感情。舞女薰子和女工陈二妹的形象正是这份美好愿望的化身。她们的温和、善良、纯真、体贴都无一不是对于作者忧郁、烦恼的内心最好的慰藉。她们是作者乃至和作者有相同境遇的人在孤独、压抑之下的感情上的期待和幻想。如是这般,便构成了两部作品优美、恬淡、含蓄的抒情意境,抒发了对穷苦人无限的同情。
     《伊豆的舞女》和《春风沉醉的晚上》两部作品不仅有如出一辙之妙,也有各具所长之功。这就是本文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一部成功的作品必定有它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一面。然而类似的题材,或者类似的主题,要想推陈出新,与同类作品区别开来,势必要花费作家的一些心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写作技巧,却实实在在体现着作家的创作功力。《伊豆的舞女》和《春风沉醉的晚上》就是这样两部作品,尽管它们有着同样凄美的意境,同样的主题思想,但仔细品味之后,你就会发现,在感伤的情调之外它们又各自孕育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绚烂。www.nx899.com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伊豆的舞女》与《春风沉醉的晚上》比较

《《伊豆的舞女》与《春风沉醉的晚上》比较》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读后感,读后感范文,读后感怎么写,名著读后感,心得体会 - 读后感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