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思考

新课标新思考

12-20 17:45:23  浏览次数:592次  栏目:学校工作总结

新课标新思考 老教材“活处理” 有位哲人曾经说道:“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在教育观念发生天翻覆地的变化时,《新课标》诞生了。它向我们呼唤着:每一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必须尊重每一个生命。 可是,当我们尝试着把这种生本理念付诸于行动时,往往会手足无措、迷惘困惑。教学时间还是与以前一样,而教学目标多元化了,如何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融为一体,如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如何构建开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如何解决开放的课堂与教学秩序之间的矛盾?这一系列的困惑的确使我深切地感到语文课越来越难上。静下心来,细细咀嚼《新课标》,我不禁又一次接受了新的洗礼,引发了一些新的思考。在新老观念的交替时期,我觉得在贯彻《新课标》时要慎重地把握好以下三对关系: 一、 把握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基础知识仍然是课程改革的首要关注点。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标》继承了基础性的要求:有的在教学内容方面一致,如认读拼音、识字写字、熟练使用工具书、听话说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独立阅读分析文章;能写出语言清晰、内容具体、有中心的文章,学会写常用的应用文等;有的在教学原则方面一致,如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能力。 《新课标》在继承的同时,又根据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学目标由一维增加到三维;其次,在量的要求上增加了,如:识字量由原先的2500个左右增加到3500个,六年的阅读量在200万字以上;第三,拓宽了学语文的途径,由原先的文本学习拓宽到实践中学语文,注重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学会人际沟通,发展合作精神;第四,从理念上确立了大语文观,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上升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高度,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通过新旧对比,我们深切地感到新课标中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民主和平等,大胆和开放,她如同新生的婴儿正等待着我们用阳光去哺育,用雨露去滋润,使她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备课钻研时需要将教材灵活处理,做到两者兼顾。曾记得有位教师执教《小马过河》第二段时,设计了这样的训练: 朗读课文,选择以下词语到相应的提示语中,并有表情地朗读: 高兴 为难 有礼貌 连蹦带跳 亲切 尖叫 吃惊 认真 叹了口气 1)小马( )地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 2)老牛( )地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3)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 ):“小马,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 在这项训练中,学生已初步感知了这些词语,但要运用到具体的语言中还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选择词语,在选择的过程中也就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词语。现代教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单纯的、脱离儿童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同样是词语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继承了词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赋予了新的理念,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会运用语言,在读懂上下文内容的基础上又理解了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的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效果明显。 二、 把握好局部分析和整体把握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有灵气的学科,有许多名家名作,令我们百读不厌、回味无穷。但以往的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的传授,常常就文本而言文本:或抽出一段话、甚至几个词,翻来覆去地理解分析,或将文本分成若干个知识点,一点一滴地训练。本来很优美的语言,一篇佳作,被这里一刀、那里一刻的割裂开来,哪里还能感悟到其中构思之精妙,名家之匠心?尤其是一些历史故事,更应将其置身于历史的大背景之中,才能较为客观的把握好其中的本质。如:《将相和》,有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蔺相如“宽以待人、顾全大局”的品质,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廉颇的“四大罪状”,课堂似乎成了廉颇的批斗会,这真是“弄巧成拙”,令人啼笑皆非。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未将文本处于文本背景中去分析,而是孤立地分析这个故事中的情节,自然对人物的评价就片面了,和历史记载也有了出入。由此可见,学语文需要结合文本的背景,把握好整体,才能看清局部。 当然,整体把握,培养语感,不是说不搞一点分析。例如《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作者有选择性的抓住一些平时的景物在冬天的变化进行描写,以此来感受冬天松坊溪的美。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整理出平时和冬天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一一对应进行朗读学习,在对比中使学生自然地明白了作者的用意,“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样,进行片段阅读,能突出全文的重点,以点带面,掌握写景类文章的一种写法。因此,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将能更好地挖掘文本潜力,但这更需要教师会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处理,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挖掘课内外资源,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把握好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新课标》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主旨在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是以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依据的。但是,我们必须仔细体会其中的涵义。“自主”,不是完全的放任自由,而是“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合作”,也不是单从形式上看,几人一组的交流学习就算是“合作”,而应从合作对象的关系、作用来分析,是否形成“相互依存”,是否“相互需要对方”,若“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则无法完成任务”,这才是真正的合作。“探究”,不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完成某一课题的研究,去搞发明创造,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更不是那种“设下圈套、引学生入套”的那种教学,而应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由此可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学习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生本教育观”、“主体教育观”都提倡探究性学习,但我们更需冷静地处理好其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关键在于用得合适。教师应放收自如,“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既要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忘却自我,忘我的学语文、用语文,真正的激活其思维,又要在其学得较肤浅处或感到最困惑的地方加以帮助,使其能感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后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抓住 “为什么文中花了那么多笔墨写我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经过学习探究,学生理解了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对邱少云进行直接描写是不现实的,描写旁人的心理变化更客观些。但学生较难讲清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讲解,提示学生联系故事的背景,了解此项任务的关键性,认识到邱少云的丝毫举动都影响到整个战斗的成败。因此,作者抓住了“我”的心理变化,从旁观者的角度反映出主要人物言行举止的用意,烘托出英雄形象。这样教学,先请学生自己理解了六分,再引导二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www.nx899.com

剩下的二分学生跳起来就摘到了,学生从中又学到了一种写人的方法。从目前的公开课来看,探究性的课堂设计较多,学生“动”起来了,但对“活动度”的把握还欠火候,需要教师慎重处理两者的关系。把握好这对关系,才能真正体现出《新课标》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