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教学反思

《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教学反思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134次  栏目:历史教学反思

    1、“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已早拼此一腔热血,洒向疆场,为个人尽一只前衍,为国家尽一份天职``````”
选自《张学良的请缨抗敌书》
    2、关于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张学良将军说:
  “那时我不想与共产党军队作战 “为什么中国人之间要流血呢?“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不管对方是谁,我愿意抛弃自己的权力和生命,进行抵制,这就是我的本性”。
   将军说,他是反对内战的。“当时部队(东北军)内比较强烈的愿望是回家乡“他们要同日本人打,不愿同共产党作战而失掉力量,想保存力量同日本人作战”。
    最后学生提到时光如水,张学良是在三十六岁的英年被幽禁的,在经历了漫长的半个多世纪的囹圄之灾后,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帅,而今已届望九之年,那么对于当初的抉择将军是否后悔呢?学生又列举了许多的史料:
    1、1980年10月10日,张学良登上金门岛,极目尽情地眺望祖国大陆。这是张学良到台湾后,第一次眼见大陆土地。张学良参观金门后,在写给亲友的信中,引用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在台湾所写的思乡诗﹕“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巅,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2.张学良恢复自由时年已九旬了,但仍关心国家统一,经常在各种场合谈自己对国家统一的原则看法。
    譬如,1990年6月4日,他对去美国探望他的老部下吕正操将军说﹕“我看,大陆和台湾将来统一是必然的,两岸不能这样长期下去,台湾和大陆总有一天会统一,这只是时间问题。”还表示﹕“我是个爱国狂,如果有来生,我还是要做张学良。”
    
    1991年9月18日,他对台湾记者郑重地表示﹕“我主张国家统一富强。”
  又如,1991年12月15日,他对香港记者说﹕“我从来都是主张中国统一的,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
    1992年9月10日,他对内地记者说﹕“我看时机到了就一定会统一。国家当然会统一。历史上我是从来都赞成统一的一个人。”
    另外,学生为了生动、立体的介绍将军,还收集了将军各个时期的照片,以及将军一生最钟爱的中国兰图片,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将军的风采,总之,通过这一自主探索研究的过程,学生利用史料对将军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更加敬佩将军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实施成效
    将史料引进课堂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网络教学更具有如下一些特色:
    首先,由于上课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通过自主搜寻史料,探索、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增强了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感受和体验到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范,并且感悟到应该如何发掘自己的学习潜力,树立了较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状态,不断地引起理解、认知、发现和表现的欲望,真正实现了课堂重心的转移,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地探究、建构知识。
    其次,学生开始体会到如何根据需要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网络搜索、软件操作等为学习目的服务,对自己所不熟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自己探索或互相交流去领会和掌握,并真正成为改进自己学习方式的有力工具。
    总之,通过这一实践,串联了中国近代史中的若干重大事件,如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等,把史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全面,真实的了解历史,培养他们求真的史学意识,训练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作为拓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举措。通过这一举措,首先可以延伸扩展课本知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掌握必要的文化背景信息,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刻程度,营造出一个综合性,立体化的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索和求导。学习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削弱学科学习的要求,而是深化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形成,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体验、感悟、小结、提炼而潜移默化地形成。除了在增强学生历史知识方面的学习能力以外,更多的是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信息处理、合作学习、表达交流、自我评价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养成是持久的,而且会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发挥作用并逐步深化。
    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他们自己确定探究主题,自己制订实施方案。自己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组织和展示,自己探索相应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自己进行成果的评价,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必须遵循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但不指令的原则,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帮助者。既能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进入正确的轨道,又能使学生保持探究的热情,看到成功的希望。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引用,显而易见是要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的阐释素养。学生在史料的帮助下,能够更科学、更全面、更客观地考察中外历史发展的环境和方向。

www.nx899.com

    大量文献资料的引用,能够满足高中学生的强烈探索心理和求知欲望,也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真正体现高中教学的特色。
    在教学中引用实物史料,如人物图、旧址图、场景图等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形式生动的实物史料可以直观体现历史的真实和凝重。直接的原始照片影印史料,可以生动直观地反映历史的原貌和信度,增深历史的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材料文字上的含义,按要求搞清材料的基本面貌;二是进一步了解材料的内在含义,对材料进行必要的解释;三是根据要求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作为证据去认识和解释历史;四是在分析过程中提出新概念,作出新判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即理解材料——运用材料——运用材料的创新。教师带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自然会提高,尤其是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必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象,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的目的。
    史料的引用,还体现为理念的转变,变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发展智力为主上来,在教学关系上把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上来,把注重结果的学习模式转移到注重学习过程的模式上来;把注重识记知识的活动转移到创造性运用知识上来。学生的视野随之拓宽,结合问题展开联想,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完成思维的迁移和融合。教学反思《《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教学反思》一

上一页  [1] [2] 

,《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教学反思

《《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tag: 教学反思  历史  张学良   历史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历史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