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本的阅读方法
政治课本的阅读方法
课文时,首先应留心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但有时整段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该段的段意。这时,就要求我们用精练的一个词或句子把该段的大意概括出
来。这样,对这一整段的内容就大致清楚了。
例如,对于现行的高一政治教材:“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一段讲了一个什么问题。通过“概括段意”的办法,就能得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个问题。
18、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课本在知识的叙述上,有时对一个问题的讲解往往要从几个层面或从几个角度去进行。我们应该逐层逐层地深入理解。
例如,对于现行高一政治课教材,我们提出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问题之后,应该紧接着思考:“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有哪些表现呢?”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回到教材的那个自然段中去进行层次分析,很快地,完整的答案就会出来:①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③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样,关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问题,通过阅读掌握了。
19、构建图表——帮助记忆。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个单元也有其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图表,把“厚书”变成“薄书”,既培养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养了学习、记忆方法。
但要注意,这一步与前面的方法是不同的。它不是钻研理解知识的细节,而是侧重与整理知识体系。这一步,必须自己动手,不能把参考书上的知识结构图表照抄一遍。通过总结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结构图表,不但可以从头到尾地把知识复习一遍,还培养了动手能力。
20、理清线索——减轻记忆负担。
政治课的每个框题、每节、每课乃至全书,都有其叙述的线索,理清线索,从宏观上掌握知识。
如,高一的《经济常识》(上、下册),全书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依“市场经济一般——市场经济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三部分来编写的。一、二课为基础部分,包括商品经济基本理论、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至八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内容。(上下册)全书研究的对象是市场经济关系及其调节。所以,教材在横向结构上,介绍了:市场客体、市场主体、市场构成、市场法规、宏观调控等市场经济的五大构成要素;教材在纵向上,以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特别是居民个人)为中心,介绍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市场经济的四大环节。
21、易混归类——培养辨别能力。
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就是考点,这些知识点往往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这种题目的难度较
大,只有对课本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才不容易做错。例如,关于价值的表现形式的问题,高一课本有两处,是分别出现的。一处是“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另一处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记得上海市在单独命题高考时,就在价值的表现形式这个问题上曾经考过一道选择题,结果,得分率很低。又比如,《政治常识》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四种说法,虽然都是“代表大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再比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种说法,分别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然都是“政治制度”,但也是容易混淆的。
在学习中,对类似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辨别,并进行练习。在新课学习时,要对前面的旧知识与刚学的新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其区别。学完一册后,应该对全本书中与同一个词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如关于“表现”、关于“基础”、关于“条件”、关于“制度”等等)。这样,不但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 ·上一篇:抓基础、重拓展――教材小栏目的应用
- ·下一篇:上好试卷讲评课
相关分类
政治教学反思 推荐
- · 九年级思想政治趣味案例五则
- · 思想政治课教学媒体应用艺术
- · 我的朝鲜核危机观
- · 运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 开展思想政治
- · 一堂思想品德课的启示
- · 论文化全球化对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其
- · 谈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 · 谈政治课教学中的“生活化”
- · 2017学年度下学期初三政治复习计划
- · 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化政治课堂
- · 谈政治试题解题方法
- · 改革政治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 ·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探讨
- ·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
- ·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 · 对学生政治思维能力的培养
- · 政治课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感受
- ·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 · 树立新课程理念,抓好中学政治课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