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12-20 17:40:50  浏览次数:377次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1、 熟读文段。
    2、 翻译重点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诵读第三段,提问词语的意思。
    2、

www.nx899.com

学习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诵读第三段,提问词语的意思。
    1、 集体或个人反复诵读第三段。
    2、 提问一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心害其能 (2)属草稿未定 (3)平伐其功
    (4)离骚 (5)靡不毕见 (6)其指极大
    (7)蝉蜕于浊秽 (8)世之滋垢 
    二、学习4—10段,了解楚国的历史。
    1、 师生共同阅读4—10段,强调重点词语,学生表述事件,了解概括作者写到的楚国的历史。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
    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
    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
    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2、 重点翻译8、9小节
    3、 探讨,为什么历叙楚国的历史?
    写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这样写就突出了屈原的精神和品质。
    4、 这两段的脉络:
    这两段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5、 反复诵读8、9两段。感受屈原的精神和司马迁的寄托。
    三、布置作业。
    1、 翻译重点句子。
    2、 记忆重点词义。
    3、 背诵第三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研读最后两段。
    2、 总结屈原精神和本文写法特色。
    3、 整理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研读最后两段。
    1、 朗读翻译最后两段文字,强调重点词语。
    2、 概括文段的意思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
    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3、 理解记叙屈原与渔父对话的作用。
    屈原与渔

www.nx899.com

父的对话,显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比照。
    屈原被放,“行吟泽畔”。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着。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可见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二、总结屈原精神和本文写法特色。
    1、 学生总结屈原精神。
    2、 探讨本文写法特色。
    “传评结合”的写法。
    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太史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
    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
    其四、“评议”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
    如通过文首叙述屈原踌躇满志却遭忌恨这个简单的概括,屈原的个性品质、政治见解等只能给人以大概的印象,单凭此寥寥几笔无法使形象丰满,所以第三段用大量笔墨评议屈原为文的根由,从而展示了屈原在忠奸、公私、正邪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黑暗的斗争精神。司马迁还通过评“文”来展现屈原“方正”不屈的性格。如此这般,屈原的形象就会更深入人心。
    在历叙楚国败事之后,司马迁又评论楚国日衰的因由,这就是:忠奸不分,用人不智,从而证明,屈原本人牵系祖国安危,其浮其沉就意味着楚国之兴之衰,屈原的高大形象由此而现。
    三、整理文言词汇和句式。
    当堂整理,集体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记忆词汇
    2、 背诵,准备默写。

上一页  [1] [2]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相关文章

tag: 屈原列传   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大全,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