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学设计
三、本文结构:
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1自然段)
为什么要悲呢?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
为什么要诉“吾衷”? “恐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这两个为什么就引出了全文的主旨──“忍悲为汝言吾衷”。那么“吾衷”到底是怎样的呢? 就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2─4自然段)
1、从感情上来说: “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
2、从理义上来说: “吾 www.nx899.com
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3、从事势上来说: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今日事势观之……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4、从后事上来说: “吾今死无余撼,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汝清静过日而已。”
情说得真切,理说得深刻,事势说得形象,后事说得感人。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 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5─7自然段)
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加深言情: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恐日日为吾担忧”。
深入说理: “吾爱汝至”“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四、对本文字、词、句的提示:
本文是晚清时期的新体散文,其特点如下:
1、在文言文中杂有一些白话文。如“吾至爱汝”“吾爱汝至”,“至”是文言;而“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真真”是白话。又如,“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中的“尚”“一人”“一鬼”中的“尚”“一人”“一鬼”是文言,而“看、成为”是白话。
2、句式也从古文的基本上是单句而发展到很多都是复句或多重复句: “如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3、对偶句式有所发展。已从古文的四、六句而且句中不准有重复的字发展到数相等或字数可多可少、句中可以重复的对偶句。如: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吾幸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
五、作业(课堂练习,未完成的可留到课后)
1、口头翻译句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将课文中用到“其”、“以”两个虚词的句子找出来,并且掌握它们在句中的意义。
六、重点内容图示。
补充资料:
(一)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义响应的计划,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nbs
p; (柳文英:《<绝笔书>注》,《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
(二)本文的写作经过。
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柳文英:《<绝笔书>注》,《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
2、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与妻书》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张志善:《<与妻书>浅说》,《语文战线》1983年第6期)
(三)烈士夫人陈意映简况。
意映姓陈,福建省福州市郊区螺洲镇人,毕业于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陈意映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女学生十多人,夫之弟媳,堂嫂,堂姐妹,济济一堂,聆听林觉民介绍欧美各国的社会制度及近况,抨击旧礼教,宣扬新思想。争取自由平等的见解,渐渐深入她的心坎。当时,陈意映正缠小脚,思想上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 ·上一篇:幼儿大班数学教案《排队》
- ·下一篇: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教案 推荐
- · 《沁园春·长沙》免费教学案6
- · 《雨巷》免费教学案5
- · 《再别康桥》免费教学案3
- · 铸剑
- · 《都江堰》免费教学案
- · 《沁园春·长沙》免费教学案
- · 望海潮
- · 错误
- · 《师说》免费教学案
- · 诗三首
- · 《寻找时传祥》免费教学案2
-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 《窦娥冤》免费教学案
- ·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 · 《师说》互动教学设计
- · 《与妻书》教学设计
- · 《再别康桥》免费教学案
- · 《沁园春·长沙》免费教学案4
- · 《念奴娇•赤壁怀古》免费教学案
- · 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