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 教案示例
山中访友 教案示例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是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我真不知道,它会怎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以后,竟发生了奇迹。
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神奇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想起过去曾无所顾忌地痛笑过它的丑陋,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
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有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美丽的金色花。
它并非只是一朵宁静亮丽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1)本文是一篇较有特色和韵味的_______,在行文上作者成功地运用了_______手法。
(2)“我”开始“不喜欢”“不关心”仙人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说说“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一句中“奇迹”指的是_______。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散文(记叙文) 欲扬先抑
(2)它既不美,也不雅
(3)丑陋的仙人掌竟开出了一朵异常漂亮的金色花
(4)由对金色花美丽的赞美,进而升华到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山中访友》赏析
文学作品的意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判别与择取,如果从不同的阅读视角出发,可以领略到文本不同的意义。《山中访友》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作者究竟带着怎样的眼光?作品究竟带着怎样的奇异色彩?我们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作些揣摩、探析,会有不同的鉴赏景况。
(一)孤独与欢欣
孤独是每一生命物种与每一生命的生存情态,孤独感是每一智慧生命生存的基本感受。人类心往和走往大自然的动力,或许就是摆脱孤独感的欲望。所谓“山中访友”,首先是作者的孤独之旅,他说:“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踏幽径,入幽谷,入访者成了“幽人”。苏东坡词“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道出了人在孤独无侣时的普遍心态。这是出发时的孤独。接下来的描写让人感到意外:所谓“朋友”竟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白云……一些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景物。身处这样的“朋友”当中也许更增添与尘世的隔离感、心灵深处的荒凉感。这是到访时的孤独。至少客观上有一种孤独的氛围和情境。
然而这又是一次欢欣之旅。人的感觉对客观环境的反应,常常依凭人的心理定向而产生,而变化。作者感觉的欢欣,表现在对周遭景物的喜爱上;这种喜爱又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神奇而自由的联想、想像来实现的。最为奇特的想像是作者走进树林的一段:“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人在观景时,常用的想像是我是旁观者,以我观物,此物依然此物,而我依然故我,正如辛弃疾词“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还是很分明的:这里的想像之奇特在于,我是想像中的参与者,不光是此物彼物相变,而且我也变为此物或彼物,此物或此物亦变为我,正如“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物化”是以欢喜欢乐欢悦为动力的,或者说“物化”本身就是欢喜欢乐欢悦的过程。
孤独是客观的状态,欢欣是内心的感觉。
(二)回归与同化
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往文明的道路渐行渐远,越加觉得故园的亲切可爱,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当成自己的亲友、邻居、伙伴,这便是“山中访友”有别于上文“孤独与欢欣”的又一层含义。“访”的行为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人与自然之物本无同质同性可言,物理性的对话交流不可能在人与物之间进行,因而“访”是虚拟的;人却可以虚拟对话情境,在内心与自然对话,形成一种心理场,创造一种自身精神激荡、飞升、远游的自由活动,“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种心理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因而“访”又是真实的。
从这意义上说,《山中访友》写的是一次精神回归之旅,我们从文中的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
古桥——老
www.nx899.com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之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
二、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浏览
没有确定的目的,随便翻翻。看到哪里算哪里,不一定把一篇文章看到底,也不一定从头看起,也可能从中间看起,也可能从结尾看起,有兴趣就看下去,没兴趣就中止。浏览的特点是眼动的速度较快,眼停的次数较少。浏览往往是一种消遣,漫无目的地随手翻翻。其作用在于了解全局有些什么。浏览也有积极的阅读作用,在时间比较紧的时候,在书刊比较多的时候,浏览是经常采取的一种阅读方式。
- ·上一篇:中班科学:想站稳的小球
- ·下一篇:中班科学教案好玩的淀粉
《山中访友 教案示例》相关文章
- ›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 › 山中访友 教案示例
- › 山中访友重点句子理解
-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山中访友 教案示例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相关分类
七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
- · 七年级语文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设计
- · 失败是个未知数
- · 七年级语文下:《土地的誓言》设计
- · 木兰诗
- · 七年级语文下:《竹影》教学设计
- · 七年级语文下:《丑小鸭》设计
- · 皇帝的新装 课堂教学设计Ⅱ
- · 济南的冬天 课堂教学设计Ⅱ
- ·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学设计
- · 七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这就
- · 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 · 社戏 第二课时
- · 起点之美
- ·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 · 七年级语文下:《观舞记》设计
- · 《论语》六则
- · 最后一课·教案示例之三
- · 安塞腰鼓 教材教法
- · 这不是一颗流星 第二教时
- · 社戏 第四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