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荔枝蜜》

八年级语文教案《荔枝蜜》

12-20 17:33:23  浏览次数:357次  栏目:八年级语文教案

  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

www.nx899.com

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当我们参观“养蜂大厦”,赞颂蜜蜂,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作者又将视线移向远方,“透过荔枝树林”展现出田野广阔的现实情景:“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间的共同点 ,赞美蜜蜂,也是歌颂广大劳动人民。蜜蜂在酿蜜,给人们带来清香、甘甜,农民“ 实际也是在酿蜜—— 为自己、为别人 ,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极好的东西”。这里作者采用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在结尾处写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样就表现了作者向小蜜蜂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为社会,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强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为何以“荔枝蜜”为题

  文章题目是《荔枝蜜》,而全文主要是写蜜蜂,写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课题不用“蜜蜂”而用“荔枝蜜”呢?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对蜜蜂产生好感,想去看看蜜蜂的触发点,是因为他吃了清新香甜的荔枝蜜;另外,蜜蜂经过辛勤劳动奉献给人们的是荔枝蜜;再有体现出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种精神的物质还是荔枝蜜。“荔枝蜜”是促使“我”转变对蜜蜂的认识和感情的关键,更是引起联想、激发诗情的触点。以“荔枝蜜”为题,使文章寓意更为鲜明,个性更为突出。

  抓住重点教学与练习处理方法

   教师应扣住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理出本文的线索,了解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特点,推敲词语的搭配,揣摩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课后练习的大部分,特别是有关全文和重点文句的练习,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完成,其余可留作课外作业。“课文评点”是供教师参考的,不必一一讲到。

  作者感情基调的社会内容

  关于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写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开和归结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厌蜂——看蜂——赞蜂——变蜂”构成全文的情感线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强调的本不是蜜蜂(劳动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发生的本质变化,这一情感变化才是文章叙写的侧重点。因而,描述“我”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变化或思想转变才是《荔枝蜜》的真正主题。

  作为一个亲身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有心为人民创作的革命作家,杨朔较早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思想上与劳动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写下《我的改造》。他说,影响接近群众的“真正要害却在于我的思想”。自以为“搞文艺不同凡响”,对工农群众“心里多少有点自大”。在1953年一篇谈创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说得更明白:“爱是不能装假的。我有过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农兵当中去,想写他们,可是我并不喜欢他们,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头而去,对他们漠不关心。但在生活里,在斗争里,我见到他们精神的高贵,行动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党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爱上他们了。”可见,杨朔在创作《荔枝蜜》之前对劳动人民的认识确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转变过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们就不能说“厌蜂”仅只是艺术手法上的欲扬先抑,更不能说“变蜂”是一笔带过的做作之笔,应该说全文的主题正是*它们来体现的。

  我们还可以说,散文《荔枝蜜》的感情基调不仅属于杨朔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新中国成立头十年,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全面系统的贯彻,加之当时文艺界主要领导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农、深入生活、转变思想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旋律,许多作家到工厂到农村长期落户。这个时代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合为一体的时代,杨朔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对与工农相结合中的感情变化做出真实的记录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说:“我从思索中得来的东西,往往就是我将来写作的主题。”杨朔这种拿“主题做条主线”的创作方法恰好证明了《荔枝蜜》中“我”的“厌蜂——看蜂 ——赞蜂——变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正是“与主题有关的生活”,是主题之所在。到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归纳《荔枝蜜》的主题:作者通过“我”对蜜蜂前后迥异的感情变化的叙写,描画了“我”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与劳动人民相结合过程中思想转变的心灵轨迹,表达出一代知识分子渴望与劳动人民化为一体的情怀。“我”的思想历程是一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缩影。

八年级语文教案《荔枝蜜》这一教

上一页  [1] [2] [3] 

,八年级语文教案《荔枝蜜》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