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的威力第二课时

气候的威力第二课时

12-20 17:39:02  浏览次数:751次  栏目:八年级语文教案

4.科学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责任感,对事业的执着和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正是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应该学习和效仿的。

(五)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2.查阅资料,向人介绍你所知道的南极。

课后练习答案:

一、课文在介绍南极恶劣气候时,举的例子有:

(1)“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本基地楼房没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说明南极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2)“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说明南极气温低至零下八九十度的极度寒冷。

(3)1970年美国一架运输机被突然刮起的特大暴风吹得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肢膀,撞坏了着陆架。——说明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出人意料,防不胜防。

气象学家对南极的恶劣气候喜出望外的原因是,他们来到南极之后,惊奇的发现南极可能蕴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因素。他们把南极当做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南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一是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二是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三是南极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中心。

二、1.把南极比喻成“暴风雪之家”,意在说明南极的狂风是世界风速之最,也是破坏力之最。

2.把南极的冰盖比喻成“巨大的反射镜”,意在说明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致使地球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热能,大大地减少了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热交换,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3.把“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比喻成“一台巨大的热动力机”,意在说明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热能主要来自被太阳光加热了的地球表面,特别是善于吸收热量的海洋表面,在这里,海水将太阳能吸收并贮存起来,为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准备了取之不尽的燃料供应。

4.把“南极”比喻成“钥匙”,意在说明南极蕴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南极,无异于找到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把南极比喻成“武器”,意在说明南极冰盖如果完全融化,“全球的陆地面积将会大大减少,耕地面积几乎为零,工厂淹没,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它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暗含着某种危机。

六、参考资料

冰雪大陆——南极洲

南极大陆连同附近的大小岛屿,合称南极洲。19世纪以前,人们不知道地球上还有这块终年冰雪覆盖的大地。1911年12月14日,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率领的一支南极探险队,第一次到达南极点。

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 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包围。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比欧洲和大洋洲都大,是世界第五大洲。平均海拔2350米,虽然是地势最高的一个洲。但由于南极大陆覆盖2000米的冰层,真正的陆面平均海拔仍然低于亚洲(960米)。

南极大陆覆盖着平均厚达2000米的冰层,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库。如果把这些冰全部融化,世界大洋水面将会上升40—50米。南极洲地处高纬度,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南极洲的冬季,阳光斜射得很厉害,地面接受的阳光很少,气温极低,平均气温在-55℃以下。到了夏季,阳光照射时间虽然较长,但绝大部分被镜面似的冰被所折射,气温仍在零度以下。南极比北极更为寒冷,有“世界寒极”之称。

南极不仅酷冷,而且也是世界上暴风最大、最频繁的地方。有的地方一年竟有340天暴风雪。有的狂风风速每秒高达90多米,比台风还要大三四倍。由于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在南极洲几乎见不到什么绿色植物,只是偶尔在背风的石头下面有少量的地衣、苔藓生长。

在南极大陆边缘和所临海域中,生活着种类稀少,但数量可观的动物。其中以企鹅为最多,它已成为南极动物的象征。在南极海域中有种类较多的鲸。此外,还有较多的海豹、海狮、海狗等哺乳动物以及营养丰富、数量众多的磷虾。在这块十分古老的大陆上,蕴藏着至今尚未开发的多种金属矿藏。如铁、锰、铜、镍、铬、铅、金、银、铝土和金刚石等。

南极洲是目前惟一没有常住居民的大洲。现在,不少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于1985年后在南极洲建立了两个科学考察站:中山站和长城站。这块末开垦的处女地,正向未来的探险家和科学工作者招手。

——选自《中国少儿百科全书》

谈谈气候

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许多现象都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中西方由于环境不同,对气候的最初理解也不同。

我国“气候”一词大致上是来源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记有“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另外,在《礼记月令注》中记有“昔周公作时制,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因此,在我国,“气候”一词的最初含义多与一年中气候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与现代的季节很相近似,是指一年之中的自然环境特征,即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例如,气候的变化以及随着气候变化所发生的动物的生活和行动、植物景观、农作物的生长等等,都是与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太阳位置变化相联系的。“气候”一词,也就是为了搞清楚气候影响下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两者间的关系而创造出来的。我国之所以把“气候”一词的重点放在一年之中季节变化上,其原因在于我国古代文明的中心是位于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一个东西向狭长地区,以30°N~40°N为中心,跨纬度范围小,南北方向气候差异较小;我国的雨季及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利于种植业生产发展,而季风不稳定易产生自然灾害又影响种植业的发展,一年之中的冷暖变化与雨季、旱季的关系及由于逐年的气候差异所导致的收成多寡更为人们所关注。

西方“气候“(英文climat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从倾斜的意思演化而来。由于远征和航海贸易的缘故,古希腊人的活动范围很广,南起北非南部,北到英国本岛,南北所跨纬度近40度。南北气候差异很大,人们很容易产生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纬度带的想法,因此,西方的“气候”的最初含义是基于纬度间的差异和区域性地理方面的差异。即由于太阳光线照射时的高度角大小不同,地球上各个地方受热强弱不等,因而产生了不同气候带。

现代气候的含义与中西方对气候最初的理解已

www.nx899.com

有很大的发展。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候就是30年的大气状态。也就是用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量、云量、风向、风速等)的30年平均值、变率、极值等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的特征不仅与大气状况本身有关,而且与海洋、冰雪、大陆、生物圈等地球表层圈层的状况有关,是大气、海洋、大陆、冰雪、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气象组织正式采纳了“气候系统”这一科学名词。气候系统是指包括大气、海洋、冰雪、大陆、生物圈在内的庞大系统。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状态的表现。由于地球上各地区的地形、相对位置、距海远近、受洋流的影响各不相同,使得各地的气候千差万别,多种多样。

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能动的成分,一个地区的气候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生物、土壤、地貌过程和水文状况等特征,气候更影响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影响人类的生存。

与其他动物和生物不同,人类不是被动地适应气候环境,而是依靠其聪明智慧利用环境。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气候,尤其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像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又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不利因素。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应当趋利避害,努力保持自然界的平衡,防止人类活动导致明显的全球气候变化。

上一页  [1] [2] 

,气候的威力第二课时

《气候的威力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